优秀课例

大学语文是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陈云昊

发布者:丁雪莲发布时间:2022-06-09浏览次数:413

大学语文是大学生的通识教育

文学院 陈云昊

本学期我给非文学院的学生讲授“大学语文”公共课程,也给文学院学生讲授“中国现代文学”和“学术论文写作”两门专业课。其中,“大学语文”课程面对的学生,并非是高中文科生上来的大一学生。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式的简单重复。我的授课主要围绕着这个关键的区分来展开。我希望,就算是非文科专业的学生,也能通过“大学语文”课程获得通识的提升、审美的陶冶、思辨的锻炼,摆脱中学式的、较低层次的阅读习惯,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。下面我以《大学语文》鲁迅部分为例,谈个人的教学体会。

第一,“大学语文”不追求中学式“标准答案”。通过提供丰富的学术观点、图文展示,引导学生走出中学式语文学习的误区,放弃标签化的“标准答案”。《野草》被称为鲁迅的“诗与哲学”,其文学性内含着思想性,这种篇目一般不会出现中学教材,因为,以高考为中心的中学教材其目的往往是寻找“标准答案”(进而获得高分)。大学授课要摆脱这种简单化的“标准答案”,提供更多的学术背景和鲁迅整体思想的描述——当然,这也对教师的学养提出了要求。因此,我结合了鲁迅早年受教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经历,以及留日时期鲁迅“弃医从文”的文艺抱负,到鲁迅一生中收藏的大量欧美、苏俄、日本画作,汉画像石拓本、书画作品,通过板书和图片展示来揭示鲁迅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味的美术鉴赏家、收藏家的一面。很多图片都是我个人在科研当中收集的,因此兼具新颖性和学术性。

这样,学生才能感受到“大学语文”决不是“中学语文”的简单重复,他们才能够提升到审美思维、理论思维、深度思考的通识教育宗旨之中。

第二,课堂教学是教师学术科研的延伸;板书是教师个性的表达。只有教师自己热爱学术、热爱阅读,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渗透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氛围。本科生不仅仅收获的是知识,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地被教师的学术气质、学养谈吐和审美趣味所引导。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热爱,来感染学生对教材背后的东西的热爱,也就是所谓的“润物细无声”。我使用板书来勾勒鲁迅的思想结构,是因为板书具有讲授者个人的风格和气质,在黑板上勾勒思维导图具有清晰化、条理化的授课优势。板书的作用不可以被取代。

第三,课外通识阅读是一剂抗毒剂,用来医治娱乐化、浅薄化的“大众文化”。手机提供的“大众文化”产品,往往是不需要付出智识和道德努力的娱乐产品。有学者指出:“古希腊人称‘平庸’为对美的事物缺乏经验。通识教育正好为我们提供对美的事物的经验。”《娱乐至死》一书中的很多预言,都是今天的教学难题所在。我通过推荐课外通识阅读书目,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,这在我担任班主任的2020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已经初见成效。而学生每个月所做的课外通识阅读,制作的思维导图,甚至获得了他们阅读书目之一《现代性赋格》的原作者(童明教授)的关注和赞许。来自原作者的赞许,更能够鼓励学生投入通识阅读当中。以上是我作为师大新入职教师一点教学的体会。



返回原图
/